作者: 胡德光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5-08-15 09:47
“這錢要是要不回來,家里的生活該怎么過下去啊!”日前,52歲的老王攥著皺巴巴的仲裁裁決書來到巨野縣法院。和他一起的還有二三十位工人。
這事兒還得從2023年8月說起。當時,當地一家化工公司突然給工人們放了“長假”,說是“效益不佳,等通知復工”。可一等就是大半年,工資沒了,連解除合同的賠償金都不提。這些工人大多是家里的頂梁柱,有的要供孩子上學,有的要還房貸,停工就意味著斷了活路。工人們急啊,于是集體申請了勞動仲裁。
終于等來了勝訴裁決。工人們原以為拿到裁決書就能踏實了,沒想到企業還是一分錢不掏。無奈之下,他們來到法院申請立案強制執行。原本以為涉及二三十人的案子,后來經過公告,前來法院登記立案的竟然有110余人。
執行立案后,巨野縣法院立即開展工作。但情況比工作人員想像得更困難——凍結企業賬戶,余額幾乎是零;查封的廠房,設備早就抵押出去了,難以變現。最讓執行干警頭疼的是,工人們不了解法律,對法院還缺乏足夠的信任。
為了盡快打開局面,巨野縣法院決定做兩項準備工作:首先,向市法院報告,申請交叉執行,請兄弟縣區法院來幫忙,繞開“熟人社會”的干擾。市法院很快批復,一支由3名法院干警組成的聯合執行隊伍迅速成立。其次,因為該案涉及人數眾多,他們主動找到當地政府,搭建了由法院、政府和勞動者代表組成的三方溝通平臺,并邀請工會的同志聯合召開解答會,給大家講法律、說政策。
由市法院統籌,執行干警們在線上查控系統翻了個底朝天,企業關聯的多個賬戶都查了,愣是沒有任何線索。沮喪的氣氛彌漫開來。有的同志認為,“沒戲了,這錢執行不過來了。”就在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,線下傳來了好消息。執行干警穿著便服去企業周邊“串門”時打聽得知,企業壓根沒真停工,只是把生產線轉到了一個隱蔽廠區,偷偷接訂單呢。掌握這一情況的執行團隊既欣喜又憤怒。
掌握了證據,執行干警便直奔企業總部。企業負責人一開始還裝糊涂,說“確實沒錢”。“你如果拒不配合執行,不光要上失信名單,搞不好還要追究刑事責任。”執行干警把查到的出貨單、物流記錄往桌上一擺,企業負責人無法再抵賴,表示配合工作。經過7輪談判,企業和工人們一起在和解協議書上簽了字:總共480萬元,分三期付款,首筆150萬元當天到賬,剩余款項按季度支付。
目前,第二批、第三批款項進展順利。“看著工人們從最初的焦慮到現在的踏實,總算明白為什么說‘執行是最后一公里’。我看啊,這一公里裝著的是老百姓的日子,連著老百姓的柴米油鹽,系著一個個家庭的盼頭。咱多往前挪一步,他們的盼頭就實一分。”一位執行干警感慨地說。
通訊員 郭翔 周瑩瑩 記者 胡德光